梦空间 发表于 2013-6-10 23:24:00

沈家宏微博摘录

1.        【寄养的结果】经常咨询有寄养经历的来访者,常常发现他们有过度助人、自我牺牲和迁就他人的倾向,其背后可能是想用牺牲的方式来要认可。当一个孩子被寄养,在他当时的世界里就意味着被抛弃,他的内心会有不安全,他可能会终身追求安全感和被认可(这只是我的观察和思考,不代表事实如此)。
2.        【多动】经常干预多动的孩子,发现他们的表达能力很弱。也经常干预行动力很弱的成人,发现他们思想上却很多动。不论是行为上多动还是思想上多动,都是用来表达情绪的。所以干预行为上多动的方法之一可以试用一下增强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当孩子能用语言来表达情绪时,他就不需要借助多动来表达了。
3.        【反叛与否定】我们对父母的反叛和对抗最终可能会化变成对自己的自我否定。
4.        【怕脏】太爱干净的背后是怕脏,所有的怕脏都是觉得自己不够干净。
5.        【再论脏和干净】脏常常代表本我,干净常常代表超我。接纳了脏和干净,脏和干净就会服务我们的生命,而拒绝了脏和干净,脏和干净就会伤害我们的生命。我们活在一个有对错的世界,文明要求我们要活在对(干净)的世界,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把错(脏)赶尽杀绝。给脏一个允许,干净才会更有力量。
6.        【再论脏和干净】脏常常代表本我,干净常常代表超我。接纳了脏和干净,脏和干净就会服务我们的生命,而拒绝了脏和干净,脏和干净就会伤害我们的生命。我们活在一个有对错的世界,文明要求我们要活在对(干净)的世界,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把错(脏)赶尽杀绝。给脏一个允许,干净才会更有力量。
7.        【多动与淘气的区别】多动症孩子的多动对环境没有选择性,淘气的孩子的好动对环境有选择性;多动症孩子的问题是注意力缺陷,本身无法在一件事情上专注注意力,所以只得不断转换对象或目标;而淘气孩子的好动是想获得大人对他的关注,他用多动来吸引你的注意。
8.        【心理问题的原因】几乎所有的心理问题都是超我在潜意识里对自我进行惩罚的结果。
9.        【潜意识与无意识】精神分析中的潜意识(unconsciousness)就等于无意识,其实无意识可以是指我们没有意识到的所有情形。但我所理解的潜意识不是在这种意义上的,而是指对我们的生命有动力作用的那些力量,比如家族动力,本能动力。其它的那些我们不能意识的事实,则不属于潜意识。
10.        【维持问题】当我们需要问题,我们的内在一定会帮助我们制造出问题并且会同时维持住问题。症状一定是病人努力创造并维持的结果,病人一定是全家人共同创造并努力维持的结果。个体常常用拒绝把症状维持住,家人常常用指责、挑剔、打骂、怀疑、控制、过度保护把病人维持住。
11.        【平衡】一个打骂父母的孩子,其角色已经变成了自己父母的父母,然后又会觉得自己的父母不合格,又会把自己变成自己的父母。这些都是不被文明所允许,于是潜意识就会用内疚、自责和罪恶感来平衡,我们通常会用疾病、自我伤害来完成这个过程。当我们在意识里挑战了文明规则,我们的潜意识就会出来平衡。
12.        【身份与角色】在家庭中,每个人的身份是固定的,但角色是可以变动的,并且会出现易位或错位:如丈夫扮演了太太、儿子的角色,太太扮演了丈夫、女儿的角色,孩子扮演了父母的角色。在家庭里,若有一个人的身份与所扮演的角色错位,其他人就很难呆在自己的角色里。于是,家庭便陷进麻烦里。
13.        【中国人的界限】中国的传统文化是权威、等级和专制文化,其界限特点是:家庭内没有界限,家庭外界限分明;在家庭内,夫妻之间、母子之间、手足之间没有界限,父子之间常常界限分明。在公共领域,同性之间往往没有界限,异性之间,与权威之间往往界限分明。
14.        【意识与潜意识】潜意识先于意识而存在。潜意识服务我们的本能,求生和求繁殖是我们的二种本能。一有机会,我们的本能就会扩张。意识是潜意识分裂的结果,把我们与生存的环境分裂开,让我们有了主客体之分,有了对错之分,促使我们要活在对和应该的世界里。意识是被用来适应社会、文明和群体生活的。
15.        【到此一游与公德教育】中国的传统文化里有一些自恋的成份,如人”雁过留声”、“人过留名”。所以要到处留名。中国的文化又是差序格局文化,讲上下等级,内外有别,亲密关系和爱仅限于亲朋好友,只给熟人,而不给陌生人。所以在中国,公民意识,公德意识得不到本土文化的支持。
16.        【功利教育】中国人对孩子的教育往往是功利教育:在家庭教育里,父母让孩子依赖自己是为了晚年能依赖孩子;在学校教育里,政府为孩子提供教育场所是为了让孩子们能信仰他们的意识形态,并拥护他们的统治。
17.        【愚孝】愚孝是对父母敌意的反向形成。(转《中国人的性格》)
18.        【平衡】当父母拼命向孩子要听话,要孝顺,要感恩,要学习,要成绩,要分数,要多才多艺时,孩子也会拼命向他们的父母要生活上的依赖,要享受。
19.        【成瘾】每一个网络成瘾孩子的背后,都站着一个控制成瘾的父母。
20.        【紧张】有一个学生一考试就紧张,因此每次考试都不很理想。问我有没有对付紧张的好办法。我问他每次都是如何对待紧张的,他说每次都很害怕紧张来,因此每次都想把赶走她。我问他这样做有没有效果,他说不管用。我说既然不管用,何不试试另外的办法。他问什么办法,我说:对自己说,紧张也是可以的。
21.        【诉苦】父母向孩子诉苦是在把孩子父母化,即把孩子变成父母的父母。
22.        1)我们贬低他人,是因为他人威胁了我们的价值感;2)看不惯他人,是因为他人身上有我们自己身上也有的我们不喜欢的那部分;3)看不惯社会和世界,是因为我们愤怒世界和社会没有按照我们的意志运转;4)指责他人,是证明我们不是他的同类;5)在意他人的看法,是在用自己的人生来推翻一个你不认可的结论。
23.        【投射性认同】我投射了你,于是我变成了好(不久这个好又分裂成好与坏),你成了坏;你接受了我的坏,会把自己的坏和我的坏整合成一个更大的坏,然后还回给我;我又接受了你的更大的坏,再把自己分裂后的坏加进去组成一个更大的坏还回去。于是,好不断分裂,坏不断投射;坏越来越大,好越来越小。
24.        【投射】我们通过投射把自己不好的那一部分放在外在的客体那里,以保存自己的完美感,所以投射是我们自恋的一部分。
25.        【爱】我们每个人都不缺少爱,我们缺少的往往是对爱的感受和对爱的恰当表达方式
26.        【伤害与陪伴】太太借杀死自己的孩子来伤害丈夫和自己;丈夫借自己的贪腐和太太来伤害自己;太太借自己的丈夫来伤害自己;他们都在借伤害自己来伤害自己的父母;他们的父母也借用他们的孩子来伤害自己;他们父母的父母也借用伤害自己来伤害他们父母的父母的父母。爱在伤害与被伤害中实现了连结与陪伴。
27.        【安全感】一元化,二分法,标准答案,树立权威,追求稳定、统一、一致、一样、忠心、和谐、中心、听话,绝对真理,固执,一成不变,崇古,不怀疑的背后都有不安全。
28.        【不放过】我们总不放过每一次受难的机会。抗日战争结束了,就打国内战争;国内战争结束了就对自己的人民借各种名义进行革命,用饥饿、关押、监禁进行折磨和屠戮;不仅如此,我们又借控制人口的名义去屠戮未出世的孩子;当世界多国都在享受因民主制度带来的自由和幸福时,我们却坚持在专制制度里受苦。

深秋紫晴 发表于 2013-6-19 11:07:22

没人回帖。。。我来个吧

漂泊 发表于 2013-6-22 03:35:46

我是个凑数的。。。

飘灵儿 发表于 2013-6-23 22:40:39

LZ是天才,坚定完毕

蒙在股里 发表于 2013-6-24 18:21:24

没人回帖。。。我来个吧

王小蝶 发表于 2013-6-26 00:25:20

看我大挽尊术!

飘摇 发表于 2013-6-27 02:39:22

小白一个 顶一下

透明 发表于 2013-6-28 15:56:15

顶顶更健康

汏錑迗後 发表于 2013-7-1 23:43:39

没人回帖。。。我来个吧

青铜狂魔 发表于 2013-7-10 20:25:56

小白一个 顶一下
页: [1] 2 3 4
查看完整版本: 沈家宏微博摘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