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空间 发表于 2013-7-9 08:00:22

精神分析3

“移情”就是转移,但是国内很多专家把它理解成另一个意思,他们的思想主要从成语“移情别恋”而来的,他们把它理解成医生和病人谈恋爱,谈恋爱就把别人治好了。如果把它翻译成转移就很好,台湾人把它翻译成转移关系,只加了“关系”两个字,但是加得非常好。在做心理咨询时,如果你脑子里想的是“移情”的话,思路就变得很狭隘,如果你把“移情”想成是早年关系的时候,你的思路就会一下子变得非常开阔。
移情是关系的转移,原文里面没有这个情字,但是翻译的时候加进来了,所以翻译是不精确的,造成了误解。而“反移情”那个反字,就更容易造成误解,有些人就理解成“对方移情出来了,我们要反对他”。Couter只是一个介词,表示相反的方向,而不应该有动词的意思——反抗、反对、抵制。所以翻译成“逆转移”比较好。移情是他早年的人际关系在此时此刻的人际关系的反应。移情有两种说法,一种是私下说的,移情实际上就是“人格的气味”。比如说一个人早年的成长环境中总是有种香味的话,那么他在此时此刻跟你打交道的时候,他的香味也会散发出来,然后你就会闻到。你闻到呢,就是你的逆向移情。人小时候成长环境的印记,几乎是永远也不可能磨灭的,我们只能在某种程度上把它减轻,而不是把它永远消除。另一种说法是“移情是一切人际关系的组合”,马克思说“移情是一切社会关系的组合”,我高度怀疑弗洛伊德有抄袭马克思的说法,因为弗洛伊德的移情也是指社会关系。还有一种定义是“移情是过去在现在的重现”,就是过去的关系折射到此时此刻他和普通人的关系中间,或者和治疗师的关系中间。病人人格发散出来的气味会投射到治疗师身上,这就是病人所谓的移情;如果治疗师接受到了这种气味,那就是逆向移情。我们永远都是感受我们自己的感受,就是感受我们的逆向移情,然后就知道病人的移情是什么。这和生活中的套路是完全想反的,我们会猜测别人有什么感受,这就不是职业的搞法了。所以大家要学会感受自己的感受,先感受自己的感受,然后用自己的感受来推测别人。举一个极端的例子来帮助大家理解。一个男治疗师治疗一个年轻的女病人,专业的做法呢就是感受自己的感觉,因为他作为一个健康的男人可能会对面前这个女孩有一些与性有关系的幻想,这个实在是太正常了。我们不能说这个治疗师的想象是违背职业道德的,然后就把他掐死,这就可能丧失你探索一个病人内心世界的机会。你可以让自己的想象往前滑动,就是职业性地滑动。如果在生活中你对某个女孩有好感的话,那么有可能的结果就是和她建立亲密关系。但是在治疗关系中间是决定不允许的,如果你这样做的话,就会遭到同行的谴责,并且会被踢逐出这个行业里面,这是绝对的禁忌,就是和病人发生关系。但是你在脑子中想象一下,这对你理解她是有利的。滑了之后呢,你就停下来,想一下自己的感觉。有可能就是这种想象非常枯燥无味,会想象跟这个人在一起没意思。你如果有了这个感觉之后呢,你就会知道,原来这个女孩她不具有让男人对她有性幻想的能力,然后你就想象这个人在性上有很多的压抑,你就可能知道她的内心世界可能是什么样子的。实际上女性的漂亮外表上是一个方面,但是真正吸引男人的可能是精神上的一种性格,就是所谓的那种风情万种,那种从骨子里发出来的吸引异性的魅力,她的每个细胞都散发出性的魅力。但是有很多女性在早年的成长中间把这些东西搞得一点气味都没有了,说白了就是她浑身上下没有一点骚味,这有可能是严重的性压抑的结果。像有严重情绪问题的女性,可能她的整个身体都是呆板的,脸上的表情也没有生气,这些被男的治疗师感受到之后,男治疗师会感到如此的无趣,精神世界如此的荒凉。先感受自己的感受,然后往前推,这就是职业的人和普通的人的区别。
精神分析是最好的探测另外一个人内心世界最好的工具,就是我们有逆向移情。我们可以恰当地利用我们自己的逆向移情,就可以推出对方是个什么样的人。另外一个极端的说法是,假如这个男治疗师对这个女病人的性幻想被强烈地唤起,已经到了不能自制的地步了,然后他同样地停止,看看这个女病人对他做了什么,猜测之一就是这个女孩属于严重不自信的一种女孩,只能通过肉体或性来获得别人的爱和关注。像有严重人格障碍的女病人在生活中有混乱的性关系,而且在每次的性关系中她都是受伤的。这表示她早年有严重的创伤,她变得不自信、自我价值感低,以至于她在和男人打交道时,只能用肉体来换取别人的尊重和爱。但是极度自信的人总让我想起一首歌里所唱的“最浪漫的事情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我老了之后呢还是你手心里的宝。”那意思就是我不能给你美好的性了,但你还是照样爱我,那就是极度自信的女人。当一个男治疗师觉得自己受到女病人的强烈的性的诱惑的时候,他需要这样想,这个女的究竟来看什么的,她不是来心理咨询的,而是利用性来吸引别人的注意力和尊重。这说明这个人的内心世界非常糟糕,可能早年有很多很多的创伤。这是关于移情和逆向移情的例子。
再举一个例子,让大家来理解移情和逆向移情。让大家看到治疗师是怎样用自己的身体来感受别人的内心世界。我们的身体绝不会欺骗我们,北京大学的方新博士告诉过我。我们的理性经常会欺骗我们自己,但是我们的身体不会说假话。所以我们用我们的躯体感觉来探测另外一个人的内心世界。有个美国的心理治疗师在下午的一个时段为一个男性病人做治疗的时候,他突然有一点走神,他在想等做完治疗后,我就去超市买点东西,给自己做一顿饭,喝点酒。他让自己的感觉向前滑,滑了之后就分析,“我为什么会走神”?一定是那个病人做了什么才让你走神的。他就看着病人的嘴在不停地说,就像是婴儿的嘴在吸吮母亲的奶的感觉,在情感上极端饥渴,需要从另外一个人那里吸收情感支持。然后,治疗师就知道了,原来这个病人在大量地吸收我的支持,以至于我都饿了,我会感觉自己想吃点东西,才能够补充能量,这其实就是表示一种拒绝。那下一步该怎么办?你就是让病人说吧。情感的饥渴在生活中也经常碰到的,大家有没有碰到这样的女人,她们在恋爱或婚姻中受到了挫败,然后逮着一个人就跟他说,你一看见这样的人就想远远地走开,因为你的情感已经到了被吸空的程度了,你再也不愿意给她什么了,但是她永远都要。还有一种情况,病人在讲着讲着的时候,治疗师自己就睡着了,眼睛睁不开,然后睡着了十几秒钟,然后有一个强大的力量在说,你收别人那么多钱,你居然在睡觉!一睁开眼,你马上就要想想自己刚才干了什么,治疗师为什么会睡觉呢?这肯定和病人有关系,就是他说的东西是如此的乏味枯燥,让治疗师睡着了。大家有没有看出来有诬陷的味道?如果是一个性感女郎在跟一个男治疗师在讲她丰富多彩的性的经历,男治疗师睡着的可能性比较小。所以一定是病人说得太枯燥的时候睡着了。治疗师一醒后,就要和病人讨论,我最近睡眠不差,你是用了什么功夫让我睡着的?这就会导致病人对自己的了解,那就是也许我说的东西实在是无趣。

精神分析和其他学派本质上的区别有2点。第一点就是决定论的观点。决定论是一个哲学的观点,它的意思就是任何事情发展到这个程度,都有一些原因来决定的,导致了这样一个结果。精神分析认为一个人之所以形成现在这个样子,有这样的成就或失败,悲伤或幸福等等,这都跟他童年时的经历有关系的。所以它是“过去决定了现在,现在决定了将来”。反映精神分析决定论色彩的有两个,一个是“移情”,它认为现在的人际关系是过去的重复,也就是说把过去和父母的关系折射到现在和治疗师以及和其他人的关系之间。还有一个反映精神分析决定论色彩的是“强迫性重复”。“强迫性重复”是弗洛伊德发明的,他在观察他儿子-时发现的。他儿子在经历了一个令他愉快的事件后,就总会想办法再经历同样的事件,然后体会相同的愉快的感觉。这是可以理解的,人都是追求高级的动物。但是他发现,孩子在经历了某些痛苦事件后,比如恐惧、忧伤等,孩子还是会不自觉地制作相同的场景来体验相应的负性的情绪,就觉得有点不可理解了。最后弗洛伊德发明了“强迫性重复”这个词来描述这个现象。“一切记忆都会寻求表达”。我们记住过我们受到过的虐待,那么在以后的生活中间我们就会让这些虐待重新的出现。比如小时候家里的经济情况不是太好,或是父母亲对我们有过虐待,他们长大后即使通过考试,一不小心当上了科学家,比如说用工作把自己累死,因为他必须达到要使工作让他受苦的强度,他的内心才能维持起码的平衡。这就是他们在“强迫性重复”他们早年受虐待的经历。特别是那些从农村出来的孩子,他们当了科学家之后,会采取非常变态的工作方式,来让自己短命。如果他们不幸没有当上科学家,他们就可能会用别的方式,比如通过酗酒、吸毒、或者病理性赌博,反正就是让自己童年时的记忆重新表达出来。所以媒体不能宣传这些不健康的工作方式。如果一个人小时候有一个好的经济环境,父母也很爱他,他肯定不会用工作把自己累死。他就会好好活着,顺便赚点钱,来满足自己各种各样的需要。中国的教育制度真的是制造了好多病人的制度。比如考上北大清华的有些学生,就是“考着症状而考上的”,心理不健康,所以跳楼的也多。据说有一年从8月到10月份,自杀了10个人。在学校做心理咨询的老师和负责学院工作的老师,简直就要崩溃了。当然很多人是很优秀的,是玩着玩着就考上了,但是也有很多人是考症状考上的。这些人可能在实际的生活上不会占优势。如果用精神分析的眼光看,实际上每个人都在“强迫性重复”他的童年经历而已。如果套用圣经上的一句话,就是“6岁以后没有新鲜事情”。圣经上是说“阳光之下没有新鲜事”。但是如果你一定要矫正,获得一点新鲜事,那也有可能。比如你碰到新的人,这个人给与你完全不同于童年的经验,那有新鲜事也是有可能的。举个例子来看,强迫性重复如何被打破。如果一个人从小父母不喜欢她,总是虐待她的话,她身上就会散发出一种人格的味道,不断地勾引别人讨厌她,这就是强迫性重复。她只有在别人不喜欢她的情况下,她才舒服,才获得下去,当然在意识层面她当然是不舒服的,她也搞不清楚到底是什么原因。然后她就去看心理治疗师,治疗师可能也会被她勾引,讨厌她,但是治疗师毕竟受过训练,所以就用另外一个方式跟她打交道,就是不被她勾引,不讨厌她,甚至发现她的优点来喜欢她啊。然后这个人就会获得一种新的经验,原来这个世界上会有人喜欢我。在她新的经验被固定之后呢,新的经验会强迫性重复,然后她就试图在生活中间也勾引别人喜欢她,大家觉得有没有把她早年的强迫性重复打破?所以做精神分析有改变一个人命运的力量。强迫性重复跟佛教所说的命运是一样的。我们早年所形成的人格特点就是我们的命运。大家都知道有句话叫做性格决定命运,精神分析就是在一定程度上研究性格是怎样形成的,就是在研究命运。精神分析的决定论跟宿命论有点一样,佛教的最大特点也是宿命论,大家觉得呢?佛教认为你上一辈子所做的事情,或你上几辈子做的事情,决定了你这辈子是怎么样的。精神分析则认为你父母做了什么事情,他们的人格特点是怎么样的,直接决定了你会是什么样的人。有人因此反对精神分析,说它有宿命论的特点。但是我总觉得如果一个人如果完全没有一点点宿命论的想法的话,这个人会是一个非常俗气的人,他可能会总是相信人定胜天。但是过度地宿命论也是有问题的。很多女性就很容易受算命人的暗示。精神分析研究一个人的人格特质是如何决定命运的,实际上是要打破命运,有点像科学家研究细菌是要把细菌杀死,是一样的。有些人的命运真的是非常好,他性格中有积极的东西在强迫性重复,比如他小时候得到了父母亲足够的爱的话,他就会不断地让周围的人都喜欢自己,这个人就会有强大的个人吸引力。而且有的人在小时候不断地体验过成功之后,他在成年之后也会不断地让自己成功,来满足他这样的强迫性重复。这些东西已经超越了一个人在智力方面的能力,而直接是人格的力量。人格的力量在循环的时候,你真的不知道它的力量有多么地强大。“强迫性重复”也会代际之间遗传。比如说妈妈嫁了一个酒鬼,被酒鬼打。女儿呢打着灯笼找男朋友,千万不能找一个像爸爸一样的酒鬼,找的这个人真的不喝酒,但是有和酒鬼一样的特点,就是打人。你会感觉到这个女孩在人格特质里有个特点,就会被有暴力倾向的人所吸引,按精神分析的说法就是,这个女孩潜意识想和妈妈竞争,妈妈没有改造好一个有暴力倾向的酒鬼,她以为自己可以改造的好,所以她就嫁给这样的人。但是通过婚姻来改造一个人基本上是一个梦想,婚姻在某种机制的作用下,有时候可能会放大一些人固有的弱点,会缩小一个人固有的优点。
精神分析第二个特点就是把意识分成不同的层面,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为什么精神分析又叫深层心理学呢?因为它研究的对象是潜意识,这是其它的学派不研究的。最近不断地有人说,精神分析过时了,这完全是胡说八道,精神分析无所谓过不过时。精神分析出了100多年,弗洛伊德的学派叫内驱力理论,像弗洛姆、霍尼等就修订了弗洛伊德以性为中心的理论框架,把精神分析推进到关系的层面,阿德勒独辟蹊径,他认为人都是自卑的,他一生中就想超越自卑,所以那些太优秀的人,基本上都可以认为他内心是弱小的,就是补偿的机制。他如此需要优秀,就是说明他不行嘛。精神分析还有一个很大的学派,叫客体关系学派,它把精神分析极大地往前提了一步。它这个框架比弗洛伊德的框架要好得多。在精神分析发展中间,它揭示的东西慢慢成了普通心理学的一部分。我们现在大家都知道的结论有可能是精神分析来的,只不过它被普通心理学接受之后,我们就不再说它是精神分析了。所以有人说精神分析越来越不重要呢,就是精神分析已经融化在大的心理学框架中间。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精神分析即使消亡了,也没什么可惜的,它已经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可以说“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泥巴之后还能滋养花朵。探索潜意识的途径有3个。第一个通过口误、笔误、失败或疾病来了解我们的潜意识。弗洛伊德写过一本书叫《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学》专门讲口误、笔误、幽默等,建议大家看一看。口误是非常能反应人的潜意识的。中国心理学界有2个领头人,他身体不太好,开幕式上有3次说成闭幕,反映了他想早点结束很辛苦的会议的想法。笔误也能很好地反应一个人的内心世界。“体育”写出“体阅”,潜意识想显露赤裸的身体给人看,同时也想看到别人赤裸的身体。所以他说成“身体”和“看”。还有就是失败。一个人的失败也能充分反映一个人的人格特点。有些人不失败就会觉得心理不平衡。他只要是稍微过得好一点,就会想办法制造灾难,然后让自己不舒服。特别是中国的企业家,他们在达到一定的财富之后,就犯一些很低级的错误,然后让自己从高空跌入低谷。分析他们的人格特点,你会发现他们需要失败才能维持内心的基本平衡的。那就是成功者的内疚感。还有所谓幸存者的内疚感,比如一个人中了500万的彩票,他会觉得自己内疚的,他会通过捐赠20万给希望工程,内心就平衡了。还有就是疾病,孔夫子在《论语》里面有这样一句话,“斯人有斯疾”,就是这样的人肯定有这样的毛病的。这是最早的把一个人的性格和疾病联系起来的话,或者说是最早的心身医学的思想。高血压和A型性格有关系,着急、做事慌张、攻击性没有办法释放。胃溃疡的病人是请把所有的事都放在我肩上,他独挡一面,任何人都不相信。人的心理出问题的话会导致身体出问题。第二个途径是通过梦。1900年出版的《释梦》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事情之一,第一版的时候只印了400本,没卖完。第二版出版后就风靡全球。但是第三个途径就是自由联想。弗洛伊德打过一个比方,你好像是坐在火车的窗口,有风景从你眼前驶过,你的治疗师没有坐在窗口,他看不到,所以你需要把看到的风景转告给治疗师,不管这是些什么内容,你都要把它说出来,可能和性有关,可能是对治疗师的攻击,都要说出来,会被讨论。弗洛伊德当年基本是不打断别人的自由联想的。自己在白纸上写,写完后然后烧掉。在另外一个环境再看的时候,自己都会吓一跳,就会发现我们想了以后还假装没想。弗洛伊德发明的,就是让病人不断地胡说八道,然后他的人格自由地花开,这正是一个非常高明的技术。有的时候病人不是被我们分析好了,而是我们给他提供了一个环境,他自己把自己说好的。荣格在自由联想基础上发明了积极联想和词语联想,就是给个主题让你联想,避免了自由联想的过度自由。
用第二句话说精神分析我们对一个人的态度、看法、情感和行为,部分地是被“这个人”教会的。来看移情和逆向移情。逆向移情的部分,就是我们被病人教会的部分,他如果是个软弱的人,我就感觉自己强大。我感觉自己强大,是他教给我的。如果他觉得自己是个被人瞧不起的人,我们就会不知不觉地瞧不起他。所以我们对他的瞧不起呢,实际上是他教会我们的。从这个角度来讲,以后如果我们瞧不起谁的时候,就说明我们的功夫不行,这说明我们太容易被被人教会了。有人逗我们,我们就对他发脾气,这表示我们不行,我们太容易被他逗得发脾气了。少年犯和警察。警察说些少年犯真的是垃圾,你不能把他教好的,但是法律规定满16岁后就会被放出去。如果放出去后又会犯罪,就又会被送到成人监狱。如果心理学家能判断出谁又会犯罪,就直接送到成人监狱去了。我听了后特别地难受。警察在少年犯刚进去的时候,对他是否被教育好,希望是百分之百,国家给他钱就是让他来干这个事情嘛。少年犯不断地犯事,对少年犯的希望就会不断下降,警察不断地被少年犯教会了对自己失望,谁在教育谁呢?国家应该把钱给少年犯而不是警察啊。这是典型的警察不行的原因。真正地厉害的人应该像一灯法师和裘千仞一样,不管裘千仞做任何坏事情,一灯法师都认为他会变成一个好人,于是裘千仞就被教会了,认为我还是个好人,所以临走的时候还做了好事。所以做老师、做家长都应该有一灯法师那样的功夫才行,那就是不管你怎么搞,我都认为你是好人,你都是聪明人,你都可以考上北大,这种力量是无穷无尽的。一个人的一生实际上是不断被暗示的一生。我们很多父母都不断地暗示孩子会出问题的,所以孩子就会变得非常糟糕。《世说新语》说“叔都之器,汪汪如千顷之波,搅之不浊,乘之不清”。叔都的胸襟和气度,汪汪如千顷之波,搅之不浊,之千顷的大海,你不管用什么去搅动它,用船啊,用风啊,它都不会变得浑浊一点。你不管在这里乘帆一万年,海水也不会变得更清澈一些。这样的人轻易不会被别人教会,就修炼得很好。这样的人治疗边缘性人格障碍的人比较适合。他们一会儿正向移情,一会儿负向移情,一会儿把你拔地而起,认为自己像神一样,一会儿又觉得你自己活着是多余的。我们需要感受我们被病人教会的情感,然后知道病人干了什么。比如说还是从反移情的角度来说,我跟某个女性来访者谈话,这个人是一个大学的老师,我觉得这个人的智商大概是我的两、三倍,但是我跟她说话就紧张,生怕说错了什么,又要受到她的攻击和反驳,感觉很没面子。我就让自己的感觉往前滑动一段时间保存一下,德国谚语就叫“不要太快把锅从炉子上面拿开”,要闷一闷,你闷了一段时间就知道别人对你做了什么。于是我就跟她说,跟你说话很紧张,我总怕犯了一个什么错误之后被抓住把柄,然后遭受严厉的惩罚,你能告诉我这是为什么吗?她的悟性真是非常好,她说我和你有同样的感觉,我生怕犯了什么错误后,受到惩罚,我实际上可能比你还紧张。我问她可能是什么原因,是怎么学会的呢?她小时候父亲对她非常地苛刻,天天找她毛病,一说错话做错事就挨打,几乎每天必挨打。如果早上被父亲打过之后呢,就非常快乐,因为指标完成了。如果在睡觉之前那顿打还没有呢,那就会高度紧张。真的是非常残。她把和爸爸之间挑毛病和惩罚这种关系转移到我这儿,我呢就是通过感受我的感受,怕出毛病,我就能推断出她是在什么环境下长大的,即是知道了她人格成长的环境。移情:从病人传过来的信息叫移情。逆向移情:首先医生感受病人像泥鳅,然后推测病人的确像泥鳅,然后就看病人为什么像泥鳅。你先不要猜别人,先感受自己的感受。我们要不断地锤炼自己,让自己的每一寸皮肤,每一个脑细胞,都对自己的感觉保持足够的敏锐,并且还要向病人准确地表达。比如孩子很懒散,像癞蛤蟆那样戳一下动一下,他妈妈跟他说你英语不行多看英语,然后这孩子就把英文书抱着看了一个小时,倒着拿的。妈妈又说,你数学也不好,总看英语也不行,再看看数学吧。这孩子就抱着数学书看了一个小时,当然也是反着看的。于是妈妈怒火中烧,认为孩子像癞蛤蟆一样地戳一下动一下。妈妈的愤怒就是逆向移情,由此可推测这孩子是有意让妈妈愤怒的,这个从防御机制来讲就是“被动攻击”。用懒惰的方式让别人生气。

嘘·安静 发表于 2013-7-9 08:05:20

秀起来~

飘灵儿 发表于 2013-7-10 12:16:07

没人回帖。。。我来个吧

冇故亊的人ゝ 发表于 2013-7-11 20:30:57

为了三千积分!

独自飘零 发表于 2013-7-17 07:49:58

鄙视楼下的顶帖没我快,哈哈

爱上生活 发表于 2013-7-17 23:30:55

小手一点、一分到手~

liuyuan 发表于 2013-7-20 13:41:02

无论是不是沙发都得回复下

再现理想 发表于 2013-8-9 15:54:32

确实不错,顶先!

人民消防为人民 发表于 2013-8-12 03:02:19

我是个凑数的。。。

海鸥飞处 发表于 2013-8-14 12:55:47

为毛老子总也抢不到沙发?!!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精神分析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