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真爱孩子,享受到和孩子之间亲密流动的父母,不会担心孩子将来不爱自己,故不必言孝;不懂爱,给了孩子一个灰色童年的父母,承认事实:没付出爱也就不会收获爱,也不必言孝。那什么样的人孝字整天挂嘴边?
2. 施虐和受虐的心理本质相同,也容易互相转化。比如在老公和其他人面前是受害者的女人,单独面对孩子时很可能变成歇斯底里的施虐者,看到孩子崩溃甚至会露出不易察觉的微笑。孩子若诉说妈妈的可怕,所有人会联合起来否认孩子的痛苦,告诉孩子你妈妈多么不容易多么可怜,她为你付出了一切,你要体谅她。
3. 如果一个人经常向你抱怨配偶或者同事欺负自己,你劝她离开关系甚至以行动来帮助改变,她一定会转而攻击你,因为受害者是她主动追求的自我身份。通过寄生于施受虐关系,受虐者内心隐藏的施虐欲得以释放。童年严重被忽视意识上又孝顺父母的人,最容易构建受虐关系,通过受虐释放了对父母的攻击欲望。童年被极度忽视的孩子,对 父母的攻击欲望是毁灭性的,它如此可怕以至于绝对不能被意识接受,所以会反向形成”父母养我不容易我要好好孝顺“。毁灭性的愤怒不会消失,会通过激怒他人尤其是配偶,虐待自己来体验施虐快感。
4. 如果父亲家暴,孩子大多站在母亲一边共同指责父亲。我反对一切家庭暴力,同时想说,婚姻关系中没有弱者,婚姻是两个成年人自己的选择。很多长期家暴,女人一直在通过情感隔离、被动攻击等隐蔽的方式激怒施暴者,也就是说,女人即使再婚,遭受家暴的可能性依然很大。通过受虐,女人释放了自己的攻击性。
5. 「谈界限」"我这是为你着想"这句话暗含:1你没有能力为自己着想。2你的真实感受相比于我的正确观念可以无视。为你着想的真正动机是,为我的控制欲着想,如果你和我想象的不一样会引发我失控的痛苦,为避免痛苦,我得找个听上去善意的理由操控你。严重的就变成一种寄生,我的意志靠寄生你的身体而活。
6. 「谈界限」正常轻松的人际关系是:你可以提要求,我可以同意或者拒绝。我不能因为难以拒绝你而评判你的要求,我若拒绝你不是因为你提要求错了,而只是我不愿意,我这件事不愿意也不代表我以后都不想跟你交往了。我若同意了则是我自己的主动选择而不是被迫的牺牲,不会背后怨恨你。
7. 「谈界限」政府没有权利以行政手段干预市场。每个捍卫自己自由意志的人,便自发形成契约社会,人人自利故而互利。互害社会的根本原因不是缺乏政府监管,而是自由市场私有产权不断被政府侵蚀,人人朝夕不保从而彼此伤害。美国的伟大之处,体现在经济危机时,相比经济下滑,民众更担心政府趁机扩张权力。经济危机来自市场长期被政府干预的反弹,一个完全自由的市场不会发生危机。经济危机后政府的干预确实可以改善暂时表面数据,正如心理咨询师用正确认知训练来访者也会快速起效,却为下次更大危机埋下伏笔。凯恩斯主义致力于解决危机,殊不知它正是经济危机的制造者。
8. <接近孩子要带着觉知>很多人想亲近孩子的时候会一把搂过来,不管孩子正处于什么状态。这让孩子在人际关系中也缺乏界限,经常不管不顾的打扰别人。若想主动接近孩子,先观察孩子的状态,慢一点点,如果他正在专心玩自己的东西,要么不打扰,要么顺应孩子的能量,加入进去一起玩,等他自然关注到你。
9. 原谅父母、舍弃小我欲望、虔信某个宗教或上师、冥想打坐、吃斋念佛,这些是心灵成长的既不必要也不充分条件,若谁宣称你必须这样才能解脱,说明他自己还活在恐惧和制约当中。你是宇宙的中心,一切法皆可为你所用,而不是让它成为你人生新的"应该"。
10. '你这样子将来没有人会喜欢你''别人都不知道背后如何笑话你呢'。好多来访者被妈妈这样洗脑长大,感觉周围人都排斥自己,充满敌意。事实是,对孩子充满敌意的不是别人,只是妈妈。通过敌意扩大化,妈妈既攻击了孩子,又让孩子恐惧外部世界,只能受妈妈控制。用心觉知,真实世界远比童年温暖善意得多。
11. 父母不幸福成功一样可以养出幸福成功的孩子,需要做到 1婴幼儿时期尽量给予亲密回应打好人格基础。2 孩子自己的事情可以不理解但不可以干涉和评判,这样孩子心智自然最大化发展。3要诚实,可以表达自己的情绪感受,但不要把冷漠和控制说成是为了孩子好、是爱的方式。
12. 在哪个时期受过心理创伤,身体就想回到那个时期的状态从而修复,这就是为何有的成年人却想和婴儿一样只是吃和睡,没有动力工作。有的甚至会回到胎儿状态连光都见不得。激励和教育毫无用处,顺其自然,保持觉察和信任,身心自会修复重新成长。just wait。如果妈妈训练婴儿像成人一样不依赖不无理哭闹有节制,那成年后他就会像婴儿一样严重依赖无法自立。任何违逆人性自然规律的行为,未来都会数倍清偿。
13. 如果一个人对你说:"我人生过得不如意,我不快乐也不会爱自己,但我会爱你,我知道什么对你最好,你听我的就会幸福成功。"你肯定觉得对方疯了。但这正是大多数中国家庭的真相。
14. 人人利己会产生互助型高效社会,人人利他则滋生互害型无效社会,家与国皆如此。那些每个成员都不清楚自己的真实感受和需要,全部出发点都是为对方好的家庭,彼此无界限地纠缠,莫不成为冷漠与控制横行的人间地狱。
15. 有人说因父母小时对自己不严加管教少导致现在拖延懒散做事无恒心,这实在是因为没得到过真正的爱而误以为关系不是控制就是冷漠。没有热情持续向外灌注,主要是早期父母无情感回应导致孩子的自我坍塌。疗愈方式不是努力改变而是全然允许自己的任何状态,若有亲人或心理医生无条件积极陪伴更好。
16. 爱与不爱的区别,不取决于用词和方法是否温和科学,而取决于根本立场:到底是让孩子成为他自己,还是成为父母想象中的样子。后者无论打着培养好习惯、适应社会等伟大旗号,无论方法多科学,那也是伤害。因为你不愿看见他,你只想改变他。即使假装理解孩子的感受,也只是为了更方便改造。
17. 育儿理念给很多父母造成压力,做不到怎么办?孩子不需要完美的父母,只需要诚实的父母。如果对孩子确实感觉很烦躁,可以诚实地讲出来:妈妈现在对你有评判,抗拒你,这是妈妈自己的心理问题,不是你的错。这样孩子潜意识的感受和意识合一,没有被分裂,就不会被伤害。
18. 如果父母能管好自己的嘴,不侵犯孩子的界限,同时觉察和呵护自己的情绪感受,按照内在精神生命的指引去生活,孩子将来怎么会不懂得尊重他人的感受?正是父母今天不断地叨扰,没有界限的控制,让孩子的灵魂不能安住身体,要么屡屡侵犯别人界限,要么自我坍塌,不敢发出自己的声音。
19. 来访者大多看过我和武志红的博客,对自己的心理问题有很多了解。而疗愈真正发生的时刻,是我发自内心地对各种问题模式毫无评判,看到更多可能性的同时,怎样选择都好。全然的被允许,力量从自由中生发。每当我越界想去引导更好的选择,我会诚实地告诉来访者:刚才是我头脑虚妄的评判,侵犯了界限。
20. 在来访者中有约0.5%我们认为有可能需要药物治疗而转介给有良知的精神科医师。而之前带孩子去过医院精神科又找到我们的家长,100%的孩子被精神科医师开药,心疼得我想骂人。而那些所谓需要吃药的症状,在家长改变和孩子的关系模式后逐渐都消失了。
21. 在所有个案中,无论孩子问题多严重,我没有教过一个家长如何改变孩子。我做的只是一个心理咨询师的本职:厘清问题本源,抱持和共情来访者的感受,让一切皆可呈现和被看到、被接纳。咨询关系,逐渐内化到来访者心里,来访者自然地会抱持自己和孩子的感受。不评判不引导,因为我真的不知道什么对别人更好。改变来访者的认知,比共情和抱持容易得多,而且在行为层面似乎立竿见影。这让咨询师感觉自己如上帝一般知道所有答案,能解决一切问题。可这并不是来访者心灵成长的需要,而是咨询师原始自恋的需要。心灵成长,来自对真实感受的觉察和抱持,而不只是明白更正确的道理。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