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观察》
婴儿观察Closely observed infants
作者:Margaret Rustin
Michael Rustin
Judy Shuttleworth
翻译:樊雪梅
1. 有关儿童发展,克莱恩修饰了弗洛伊德的一些观点:
1) 继弗洛伊德之提出的婴儿期的性好奇概念,克莱恩进一步强调婴儿性好奇的“攻击”及“侵犯”的面向,而提出“求知本能”概念;
2) 她观察到前伊底帕斯情结并提出早期超我的形成观点;
3) 相对弗洛伊德所提出的心理发展阶段,克莱恩两个“心智状态”的概念:偏执分裂心智状态和忧郁心智状态。温尼科特曾说克莱因提出忧郁心智状态的概念对精神分析的共享,可媲美弗洛伊德所提出的伊底帕斯情结概念;
4) 她强调嫉羡(envy)在“死之本能”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她大胆假设儿童潜意识幻想中对于母亲的嫉羡与攻击冲动,是导致焦虑与适应困难的主要原因;
5) 就临床实务而言,她坚持深入诠释小孩的潜意识幻想,是释放小孩焦虑,减少内在恐惧并修饰其幻想内容的唯一通道;
6)她所推出的“投射性认同”概念,使精神分析在临床技巧上迈出了一大步。“后现代克莱因学派”区辨了正常及病态的“投射性认同”,并提出了“涵容(containing)”的概念作为补充,使精神分析技术在一世纪后,有了突破及崭新面貌。(林玉华,《主编序》)
2. 文本本身(个案文本)会说他们自己的故事,而不只是用来印证理论的例子。(樊雪梅)
3. 当他在阅读作品时,他会将这些知识置于背后,让自己心灵与作品有亲密且直接的接触。(樊雪梅)
4. 在进行观察时…让经验本身阐述它自己。(樊雪梅)
5. 在小组督导时,团体成员一起讨论每一分观察内容,也是同样的历程。成员们尽可能贴近观察内容本身,以便形成想法和概念,而不是用来验证理论。(樊雪梅)
6. 既然是阅读小说,被搅起诸般情绪自然是免不了的。此婴儿观察法便将情绪纳入考虑。然而,观察者在做记录时,则得将自身情绪反应放在一边,以免这些情绪干扰事实的书写。有趣的是,这些事实是“情绪事实”。 (樊雪梅)
7. 婴儿智力及社交能力的发展、心智的成长、性格及人际关系皆受其情绪发展的影响,而情绪发展则发生于他与照顾者之间的关系中。情绪是最重要的,需要有人加以观察并记录,观察者和读者在其中,也会有情绪。这不会使人分神,也不会有害于参与过程。准确的说,情绪是提供了解不可少的工具。(樊雪梅)
8. 当我们感受到早年焦虑的力道,意识到婴儿期经验的重要性,我们内在成人的责任感便会开始运作。(樊雪梅)
9. 值得思考的重要议题时,成年人如何能对原始焦虑及痛苦越来越敏感,同时学习承受此种敏感。(樊雪梅)
10. Freud很遗憾地说发现“每一个奶妈早就知道的事”是他的宿命;Melanie Klein 因观察并倾听小孩玩游戏的细节而得到许多启发。我们也以观察的眼,细看每天发生的平凡事,聚焦于儿童发展过程中的细腻与复杂,在这些过程中,我们看见孩子们或多或少长成其父母的样式。(樊雪梅)
11. 受训的学生被要求固定在每周同一个时间拜访某个家庭一个小时,事后并做记录;记录时必须尽量详细记下他们所观察到的每一个细节。任何推论、猜测,及记录着个人的反应,通常不是记录内容的一部分。学生们会参加一个约有5名观察员的小组,每周见一次面,每次约一个半小时,小组里有位督导和 成员们一起研究观察内容。小组督导的取向各异,而学生们轮流报告“他们的”婴儿,每位成员一学期有两次机会,在小组里完整地讨论他们的经验。观察和小组讨论将持续两年。
12. 小组的任务是,根据手边可得的证据来探索婴儿和母亲,及其他家庭成员在被观察的一个小时里的情绪事件。
13. 观察的目标在于描述婴儿和其他人之间关系的发展,包括与观察员的关系,并试着理解其行为和沟通模式的潜意识意义。经过一段时间后,学生会家庭互动的独特动力有幅全面的蓝图,能对整个情况有相当的理解。家庭成员们的内在世界逐渐明显出来,这内在世界是构成其人格及人际关系的基础。
14. 婴儿人格的形成特别要注意体质和气质因素之间的交互影响,还要考虑支持环境中特殊的优点和弱点。
15. 投入这么多时间接受婴儿观察训练,最有力的理由大约可总结为:学习早年的情绪发展(指的是真正婴儿的情绪发展),同时也从自己对观察的反应中学习。后者指的是观察者在进行观察时,如何在这个家庭里找到安置自己的位置,观察员对不同家庭成员的认同,对焦虑、不确定感和大量的无助有什么样的反应,以及观察带来的情绪震撼又如何地揭露了观察员的个人问题。
16. 观察的地点属于非临床情境,所以,观察员的责任仅是维持稳定、不介入、友善并全神贯注的态度,这个经验让学生有机会发现自己是否有从事临床工作的潜力,及自己是否喜爱临床工作。
17. 让自己暴露在强烈的情感中,感觉自己被拉近情绪力道强烈的场域,挣扎着维持自己的平衡和完整的自我,经历一些不熟悉的困惑和婴儿情绪生活的力量,凡此种种都是婴儿观察能带给初学者的重要学习。
18. 比昂认为“学习某样东西(learning about)和”从经验中学习(learning from experience)”是不同的,前者是一种智性活动,后者则能导致一种对知识的“了然”(Biblical sense of “knowing”),能触及人事物的核心本质。这是一种渗满情绪深度的知识形式。
19. 督导会鼓励他们(学生观察员)向被观察的家庭表示,他们有兴趣盐焗家庭情境中婴儿的发展,希望把观察当作儿童发展专业研究的一部分;任何与治疗或心智健康有关的事都不在此项学习之列,强调自己只在一旁观看婴儿发展出来的关系、能力和活动,以及希望看见婴儿日常作息,希望被观察的家庭不要因为观察员的出现而改变其日常生活作息。
20. 观察员的角色会随着这个家庭对他的认识越来越深而渐渐不同。
21. 进行观察时,最好区分以下两种焦虑:一种源自观察员对新角色不熟悉而有的苦恼,另一种焦虑源自母亲和婴儿产后几周会有的感受。这两种来源不同的焦虑会交错影响。
22. 观察员被邀请进入一个家庭的亲密关系中,它不只是社交拜访,而是贴近小婴儿的照样过程。观看喂食、洗澡、抱,以及母亲对这新生婴儿的所有反应,观察员因而参与了母亲和婴儿生命中最脆弱的时刻。这个过程经验到的常不只是表面的感觉,而是从深层涌出。观察员完全经验母亲和婴儿之间的亲密,包括对婴儿生理照护的所有细节。
23. 观察员的位置不像一般成年人在见到婴儿时那样主动,不主动的姿态为的是留个空间,让婴儿的感官感觉产生更强烈的冲击。同时,也让人有机会更深刻地认同婴儿的经验,新手观察员在此情境下,也可能认同“试着想要了解婴儿的母亲”。
24. 除非谨慎的思考,不然观察的脉络也有可能引起行动化,因为观察母婴互动,可能使得观察员本身的“婴儿自我”受到痛苦的刺激。
25. 如果母亲喂乳,男性观察员的位置特别敏感,母亲和观察员必须找到方法安置此种身体上的亲密…
26. 若将孩子所受的虐待界定为包括情绪虐待,那么家庭施暴的各个面向便会浮现出来,其数量往往惊人得多。此时,研讨小组的关键角色就是包容观察员的焦虑,提供空间来思考整件事,并发挥长时间反省的重要性,以降低焦虑不安的观察员想采取过早介入的冲动。有时候,介入确实是需要的,同时观察员会发现有人会向他/她寻求各种帮助。
27. 观察员与家庭之间存在着一个协商的空间,让彼此思考对改变反应及观察无法继续时的状况;这个空间也提供准治疗师一些难忘的经验,在其中发现,看似平常且合理的事也会有强烈、丰富的潜意识内涵。
28. 与临床情境不同的是,她对接受观察者没有责任,无须诠释受观察者面对改变、分离及失落时的婴儿式反应(虽然诠释或能处理掉这些婴儿式反应),她能做的只是承受拒绝、责难及罪疚感。
29. 某些观察元在观察过程里感到震撼,并决定接受个人的分析,而接受分析确实是进入临床工作前必备的经验。
30. 反移情部分包括观察员个人潜意思反应的侵入(即古典情感反转移概念),以及探索观察员的情感状态后,可能发现观察员的情感是因为家庭成员投射、植入造成的(目前使用的是情感反转移概念)。
《婴儿观察》笔记(2)
31. 长久以来,精神分析在临床方面所累积的成人经验,已证实成年病人目前的功能运作有其复杂的历史,可溯及早期童年,甚至婴儿期。于是,许多精神分析师想进一步了解人类早年的发展。分析师先是通过与承认及儿童的临床工作,来满足他们对早年发展的兴趣。不过,也有人想直接从自然情境观察儿童及婴儿发展,来探究早年的心智如何运作,以及婴儿的经验究竟为何。
32. 随着时间的演进,Freud发展出的情绪生活“机制模式”渐渐交织了许多心理的内涵。这个时期的理论有一个主要的关切点是,本能生活、接触现实的能力与理性思考之间的关系,以及童年的性欲、与双亲的关系如何塑造成年人的情绪能力。他聚焦于儿童的心智如何表征此亲密关系,与关系中引发的情感。接着亚伯拉罕(1924)克莱因(1928)费尔贝恩(1952)与温尼科特(1945)跟随弗洛伊德的这条思路,发展成“客体关系”理论。在发展出这个理论的过程里,他们检视早年婴儿期的关系,以及这些关系如何在婴儿持续发展的心智中渐渐成形。此心智模式不再淡出认为“过去导致现在”而转变为“经验不断地在个体内累积并发展,以复杂而间接的方式影响着此时此刻”。此模式渐渐演变为“心智现象学”——个体的心智状态对自身及世界的独特经验——这个股思路成了令人感兴趣的主轴。这条演进路线因着温尼科特(1949)、Bick(1968) 与比昂(1962a)而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他们试图找到方法来描述人类心智如何发展出经验身体状态与情绪发展的能力,以此能力为基础,在发展出思考与形成意义的心智能力。
33. “婴儿向外搜求”与“母亲所能提供”之间的吻合状态并非静态现象;它本质上是动态的,是母婴之间微妙双向互动的基础,以这母婴互动为基础,婴儿将发展出越来越复杂的人际交流。
34. 精神分析取向研究的另外一个焦点:新生婴儿所经验到的这些初始历程,如何随着时间,促发婴儿发展出他对自身心智的体认感,像是对自己及他人复杂心理/情绪状态的观察。
35. 克莱因的看法是,本能需求(婴儿内在)得到外在客体(母亲的各种照顾)的满足,不只使人获得生理满足的经验、对外在世界有兴趣,以及与母亲建立基本社交关系,还能开启婴儿心智发展之门。这是因为婴儿的需求与客体的能力之间配合得刚刚好,外在世界便藉此进到婴儿的心智世界,婴儿因此得以思考外在世界,同时能开始与外在世界的感官接触。克莱因认为“渴求知识”本身是情绪发展的驱动力量(Klein,1921)。比昂也认为“先备观念”(婴儿天生对某类经验的预备状态)与“实现”交会的刹那,即是心智生活开展的关键时刻(Bion,1962a)。
36. 根据Stern的理论,婴儿有能力以自己的身体去感受世界运作的模式与秩序。
37. 克莱因精神分析学派认为,婴儿诞生之时即具备能力体验并感受到自身的完整,能注意到周遭世界,特别是周遭的人;该理论也主张,新生儿在不同心理状态之间快速且不可预知地移动。在不同时刻,他的父母会感觉到他好像是很不同的婴儿,居住在极不同的世界。
38. 精神分析取向的观察与实证研究极不同,前者不似实证研究,将研究局限在探索婴儿的“清醒安静的状态”,他们研究整体。
39. “情形安静的状态”指的是婴儿情绪平静、完全情形,但非喂奶或吸奶的状态。他能注意周遭的世界,因此可以“回答”研究者的“问题”。自然情境的精神分析观察,则注意各种真实的婴儿行为,以及不同状态之间的转换——清醒、焦躁、尖声大叫,和饱餐后的满足,及之后遁入睡眠。以这些方式来观察婴儿,看见他的状态随着不同时刻转换着:获得统整感、有能力注意周遭环境,失去这些能力,再重新换的,如此周而复始。
40. 比起“清醒安静的状态”,在此自然情境所做的观察,不只能看见婴儿所呈现的复杂状况,父母亦然。他们在支持及诠释婴儿行为的角色上,从留意倾听接收的状态扩展成为参与婴儿的每个状态,包括难挨不舒服的时候,并协助婴儿在经验困难的时刻后,统整自己。
41. 无意地,怀孕时荷尔蒙的骚动不安与产后过程的劳心劳力,再加上生完孩子后的照顾工作,都使得新手母亲在情绪上变得极为脆弱。
42. 根据比昂的看法,母亲要能够接触婴儿的心智状态,并透过注意和支持,使婴儿在心理层面得以柱状成长,以此建构一种关系,在其中,母亲的心智如同婴儿的涵容器(container).
43. “涵容者”可能会变成自己也需要他人的涵容。在进行婴儿观察时,观察员经常会成为某些经验的“涵容者”,这些部分可能会让观察员感到苦恼。此时,研讨小组若运作正常,便能成为观察员的“涵容者”,协助观察发展并维持他在拜访家庭时,全心注意婴儿及父母的观察能力。
44. 温尼科特强调小婴儿的特殊需要,不同于稍大婴儿所需要的关系类型,他特别强调母亲要具备一种特殊的能力,能感受到婴儿所求于她的情绪容受度。比昂的看法,婴儿对成人此种特殊的情绪容受力的需要,会持续相当长的时间。
45. 在母亲“实际有的养育能力”与“她必须处理的状况”之间,是种不平衡的状态,其中会产生的情况是,母亲为了防卫自身的心智状态,无法避免地寻求方法除去心理上的不适,而此时,婴儿被视为造成不适的源头,也是蕴藏这种种不适之所在。用一般的话说,母亲“把气出在婴儿身上”。
46. “涵容者-被涵容”的概念,使我们能以复杂且动态的方式来描绘母婴之间的情绪关系,并具体指明此关系中的某些因素。母亲的涵容至少仰赖四个条件:1)婴儿有能力引发母亲产生一些感觉。母亲与婴儿之间彼此“融合”的程度,似乎与母亲处理“个别婴儿所引发的特殊情感”之能力有关。2)母亲需要有足够坚固又不失弹性的成年认同,使她能够体验因照顾新生婴儿而引起的种种感觉,又不致于感到这些感觉危机她的存在。第一阶段之所以令人倍感苦恼,是因为它需要你具备一些想象及丰富的机智,来与婴儿建立关系,因为婴儿无法与完整的个体做链接。3)配偶、家人及朋友提供足够的外在支持。透过这些关系可以滋养母亲自身的成年认同,及她对自己担任涵容者的适切感。有时候母亲需要其他成人成为她的涵容者,就像她涵容婴儿一样。4)其他条件不严格(像是家务和财务),这些情况只要不过分削弱为婴儿提供服务的身体精力与心智空间,便可以忍受。
47. 温尼科特(1960a, 1960b)谈及母亲遭您的“支持”(holding)对婴儿的影响;若母亲的支持维持的够久,婴儿会形成“存在的持续感”。另一种情况是,婴儿感受到“环境的侵犯(environmental impingements )”,却无人保护他,对于这些侵入,他必须主动做出回击。Bick(1968)写道,婴儿第一个心理需求是有人能抱住他;她说明,这样让婴儿开始感受到拥有肌肤。当母亲无法提供拥抱,婴儿便被留置在只能专注于非人环境的处境;或者,婴儿便尽力绷紧肌肉来维持自己的完整感。婴儿会在不同的时候,经验到这三种“维持统整(hold together)”的方式;Bick认为,婴儿太仰赖后两者来维持完整感,将影响他日后自我感的发展。
48. 身体上被母亲拥抱、情绪上被母亲涵容,不只让婴儿对这个世界有生理上的体验,我们称此种经验为“身体的统整感”、“有了身体的边界:肌肤感”,以及生理上有了“我”的感觉;这些经验也让婴儿亲密接触到母亲内在心智与情绪历程。母亲这些内在的状态及它们对婴儿产生的影响,成为婴儿强力关注并感兴趣的对象。
49. 发展历程中,生理上被聚合在怀抱里、拥有外层肌肤之感,是最初的原型;透过此原型,婴儿能取得“心智肌肤”,而于内在形成一“心智空间”。这又回头来,使婴儿开始能理解他所经验到的母亲的心智,并理解他们之间的沟通。
50. 真实经验发生的同时,经验的影像也储存在婴儿的记忆里,藉此,世界便在婴儿内在逐渐建造起来。
51. 婴儿储存了母亲注视他时的脸,或储存被拥抱的印象,这种储存过程对三、四个月内的婴儿来说,就是把其感官知觉当作一个客体来吸纳的历程即内摄。
52. 克莱因学派的“幻想”论认为,幻想是在生命一开始就有了,与婴儿对外在世界的经验同时发生,这两者创造了与外在世界及内在客体世界的人性接触(不只是纯粹的物质接触)。
53. 父母在照顾尖声哭叫的婴儿时,常有一个经验是,他们已经在一旁提供协助,婴儿却陷在一种“父母就是带给他痛苦的罪魁祸首”或“因所处的痛苦无法看见父母在一旁协助”的心理状态。这些坏经验的另一相关特性是,婴儿一开始无法理解它们,好像他只能处理愉悦或比较中性的事件。
54. 婴儿唯有与好的、强化的经验发展出强韧持久的联结,才能维持他对自身的完整,并开始能包容挫折、痛苦,并与痛苦有比较连贯的认知接触。
55. 比昂认为,被痛苦经验压倒的婴儿处于一种无意义的状态——说的更确切些,婴儿此刻身体状态恶化,且丧失维持自我一致感的根本能力。接着,婴儿向人格较成熟者寻求协助——一个可以包容婴儿经验到的种种痛苦可感受的成人。这样看来,安慰婴儿、试着找出并挪去使婴儿痛苦不安之肇因的母亲,同时也是1)允许婴儿的心智状态被她自身的心智包容,可以有感受,却不致于被压倒;以及2)透过她心智中大量的潜意识活动,婴儿的痛苦可以成其形状和意义,使婴儿比较能够忍受。此种安慰历程的看法,有别于一般人的常识。安慰不单单只是挪去让婴儿痛苦的来源,或分散婴儿的注意力。她的含义包括婴儿内在有股冲动,将他的痛苦投射给别人,而母亲有能力接受并包容其痛苦;有了这整个经验,婴儿再将它以修饰过的形式内摄进来。
56. 在婴儿的主观感受里,内化是一种具体历程;同样地,当婴儿痛苦不舒服时,他的尖叫和踢踹在想象中,仿佛是分裂、去除其坏经验(投射)的具体尝试。母亲的临在,她的心智活动及反应能力,藉由提供一个这些坏经验的储存所,转化婴儿的处境,并促成此沟通原始历程的形成——投射性认同。透过投射性认同,婴儿感受到母亲就像是个涵容者——一个具备空间容纳婴儿无法承受之苦恼的客体,同时又提供机会让他内化具有此涵容能力的母亲。母亲的能力不仅让她能注记婴儿的痛苦,并能(在意识或潜意识中)想一想它是怎么回事,而提供深思熟虑的回应;这表示她能修饰婴儿心理状态因痛快哭经验而发出的需索,同时透过思考,让婴儿首次接触到人类承担痛苦的能力。这个理论意味着,婴儿终将发展出处理自身苦恼的内在结构,他从另一个人内在的汉蓉结构获得了足够的经验。
57. 虽然我们专注于谈论令婴儿不适的痛苦,核心的议题则是婴儿如何将所有的经验知觉成一种心理历程。比昂认为透过投射性认同,母亲能够了解她的婴儿;因为婴儿的心身状态会对她造成影响,她会渐渐理解婴儿心身状态的本质。婴儿感受到母亲以这样的方式了解他,他渐渐也能够认识自己及他人的心理内涵。
58. 婴儿其他未被父母容受的经验,并不会消失,婴儿也无法轻易接受它们为自己的一部分,使它们对他日渐成长的思考能力有所贡献。婴儿那些未被接纳的经验可能会走向分裂,被驱赶至心智的边缘;但不会变小或变少,有时搞不好还会增加,很可能对个体的生活造成冲击。
59. 根据研究,Bick认为,有些婴儿以积极传主且强烈附着的态度,过度仰赖周遭的物理环境,将外在的物理环境当作维持自我完整感的工具,而不依赖与人的接触。这意味着孩子获得认同的方法是“胶黏认同 (adhesive identification) ”。Bick认为,这类小孩会发展出人格的社交外貌,但却没有真实的内在心智空间感,及内在资源。其他小孩面对相同困境,则利用肌肉紧绷,或其他动作来发展出自我完整感;这会使他们以顽固、僵化,有时甚至运动的方式,来处理生活体验所带来的情绪冲击。Bich称此为次级肌肤组织。这层肌肤无法产生如“肌肤/涵容者”的心智经验发展,后者在维持自我认同感时能对情绪经验保持可进可出的流通。
60. 当婴儿得仰赖自我聚合的机制时,他不会经验到父母容受其痛苦的能力,也就没有机会内化并认同他们的能力。严重缺乏包容环境的孩子长大后,完全不相信痛苦是可以忍受的,或是不相信人类心智可以消化、忍受这些痛苦。这些现象似乎与所谓的“剥夺循环”有关。
好,很好,非常好! 为保住菊花,这个一定得回复! 啥玩应呀 锄禾日当午,发帖真辛苦。谁知坛中餐,帖帖皆辛苦! 有空一起交流一下 楼下的接上 顶起顶起顶起 顶顶更健康 发发呆,回回帖,工作结束~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