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下独酌 发表于 2012-7-26 19:22:24

婴儿敏感期,父母应该了解的知识

在婴儿成长的某个特定时期,由于部分神经元的成熟,容易伸出树突和轴突与有关的神经元联系形成回路网络,作出特定的反应,从而学会某种技能,由于髓鞘形成,能够经过多次复习而得到巩固,这个特定的时期,就叫做学习的关键期或敏感时期,网络已经形成,技巧就越用越熟练了。如果错过时机,神经元已经老化,不容易伸出突起与别的神经元发生联系,经过较大努力也难以学会这种技能,如同印度的狼孩,8岁才回到人类社会,就很难学习语言了。
1.感官敏感期:0-4个月,可延伸到6岁 婴儿从出生起,会运用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等感官来认识和熟悉环境,外界的信息要通过感官输入大脑,促进神经元伸出突起与别的神经元联系,产生突触,完成神经回路网络,作出条件反射。哈佛大学休伯尔等为了说明为什么一只眼患先天性白内障,手术后仍失明。他们做了一个实验,把一只新生猫和一只成年猫的一只眼皮缝上,拆线后成年猫的视力恢复正常,新生猫的缝合眼拆线后仍然失明,因为那只眼的视觉神经元不能与其他神经元建立联系,或者只能帮助正常眼传递信息,没有双眼的视觉,就是没有立体视觉。这个实验说明,人在早期某个特定的阶段,脑内的神经元要适应环境需要与其他神经元发生联系,错过了时机,大脑的发育就会受到永久性的影响。因此医生为患先天性白内障婴儿手术的最佳时机是在出生后两个月之内。 新生儿爱看人的脸,或看黑白对比明确的条纹、同心圆、棋盘等图案,他们的眼球也能跟随红球转动,满月后喜欢看一图一物的大彩图,并对某幅图表示高兴。所以要让宝宝看到多种颜色、室内外各种事物、会动的东西,丰富视觉的经验。 让宝宝听胎教时的音乐,辨别各种生活中发出的声音以及玩具的声音,大人在照顾宝宝时要多同宝宝说话,要让宝宝接触外界大自然和社会上人和物发出的多种声音,以丰富宝宝的听觉经验。 让宝宝闻到多种气味,尝到多种味道,以丰富嗅觉和味觉经验。 在护理和拥抱时让宝宝感到不同的皮肤触觉,特别是在0-4个月内每天做抚触,可以满足宝宝触觉的需要。同宝宝做游戏,让宝宝体会不同的体位和不同的高度以发展平衡觉。用不同材质的玩具刺激宝宝精细的触觉分辨。 感官的学习有必要延伸到6岁,随着宝宝的成长,精细的感官分辨和感官记忆就会成为感知觉,宝宝会认识颜色、形状、方位和不同的物体,发现彼此的关系等。通过多个器官的探索认识客观事物,是认知能力的基础。
2.运动的敏感期:4-18个月,两头延伸为0-6岁 婴儿的大肌肉成熟遵循头尾发展规律,最先练习颈部,练习抬头,然后翻身、起坐、翻滚、匍行、爬行、站立、行走。我国的俗语“三翻,六坐,七滚,八爬,周岁走”,基本上说出婴儿大运动的基本规律。周岁会走,但是很不稳当,容易摔跤,到1岁半时,不但稳,还会跑跳,上下楼梯,婴儿在1年多从只会躺着能自由活动,所有基本动作已基本完成,宝宝学会了保持直立平衡,能适应不同的速度和高度,从中锻炼了勇敢和克服困难的性格。 婴儿的小肌肉精细动作遵循**到末梢的规律,2-3个月时从看手到玩手,开始手眼协调,3个月拍打吊球,4-5个月能拿到静止的和吊起的东西,5个月大把抓,6个月两手对敲,7个月传手,8个月用食指,9-10个月食指拇指捏取,周岁套圈、投瓶、用蜡笔,1岁半会穿珠、套塔、垒积木,2岁镶嵌,拼图,2岁半用剪、用筷、解系扣子、画图等,独立的动手能力不但能锻炼技巧,而且能培养专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延伸到6岁的项目较多,也较精细。
3.语言的敏感期:0-6岁 0-1岁为语言前期,从咿呀学语、认物(听懂语言)、身体语言到称呼大人。1岁-20个月为单词句期,宝宝用单音表达,用动作帮忙,能学儿歌的押歆词。 20个月-3岁为语言快速发展期,开口说话,背诵儿歌,说简单到复杂的句子。24-30个月有“词饥”的表现,经常部“这是什么”“里面有什么”“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用”等。这时大脑代谢率最高、学东西最快的时期,能记住的词汇量很大,此时学会的内容需要及时复习,否则也容易忘记。 听故事是宝宝学语言最重要的方式,宝宝通过多次听才能理解,并把故事背熟了,到3岁时,会给故事结尾,4岁时会自己讲故事,5岁讲故事有表情,可以演话剧,6岁会总结事情的发生经过,说出符合逻辑的意见。 4岁前学习方言和外语都比较容易,发音正确,不会带自己出生地方独特的口音,4岁后学习就比较容易带上口音,因为4岁前后口腔定型,以后再学习就会带口音,使人听出是上海人说的英语,还是东北人说的英语。
4.次序和社会规范敏感期: 1岁前后是生活习惯的养成期,每天有次序地生活形成的系列条件反射,使宝宝有安全感,突然的改变会让宝宝难以适应。1岁时形成的习惯,如饮食习惯,对食物口味的偏爱等都会维持终生。 1岁前后宝宝懂得抑制,自从7-8个月额叶出现了抑制中枢以来,宝宝们懂得大人说“不许”“不能吃”“不能动”等要求,也会看大人的脸色,懂得什么能做和不能做。逐渐宝宝分清哪些可以吃,哪些不能放入口中,去掉啃咬玩具和吸吮手指的毛病,如果不抓紧,这些坏习惯就会延续下来。懂得大人的要求就会变得“听话”。如果大人从来都不要求宝宝遵守任何规则,宝宝的抑制中枢长久未被利用,突触和网络也会消退,就会变得任性了。在抑制的基础上,宝宝会出现承受力,能压制一些情感冲动,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忍受一些暂时的困难。 1岁宝宝学走时,特别喜欢同龄朋友,会互相打招呼,比着看谁走得快,到1岁半就更喜欢看着同伴们玩,如果大家都有同样的玩具,就会相安无事,谁的玩具特别就会引起争斗。两岁的宝宝开始会随大流,别人笑也跟着笑,别人叫喊也会跟随,开始倾向群体。 2岁半时能与同伴玩合作性游戏如“过家家”,在游戏中学会遵守规则,互相合作,文明礼让,懂得自律。社会规范、道德观、价值观的学习可延伸到6岁。
5.独立、自信、有责任感 1岁后,宝宝喜欢“自己来”,愿意自己干,去拿勺子自己吃饭,会自己脱去衣服,每当自己完成动作后就会十分自豪,有信心再干。如果得到家长的鼓励,独立自主和自信就会养成。宝宝会走后就很愿意替人干活,给大人拿东西,帮助搞卫生等。如果家长给宝宝安排一定任务,让他每天完成,就会养成习惯,同时培养了责任感。可惜许多家长对宝宝独立的能力不予以重视,嫌他吃饭弄得太脏,穿衣太慢,干脆帮着干,剥夺了宝宝练习的机会和培养独立自信的大好时光,使宝宝变得依赖、懦弱,成为油瓶倒了都不会扶起的人。独生子女家庭有6个大人照顾一个孩子,照料太多,使宝宝原有“自己来”的机会完全被大人代替了,本来的潜能没有施展的机会,这些突触联系网随之便会消退,独立自主、自信和责任感就难以恢复。应当按照宝宝的年龄,安排一定的自理和家庭服务规划,如1岁半自己入厕,2岁独立吃饭,2岁半独立穿衣,帮助扫地、擦桌子等,3-4岁学会独立买一点儿家用的东西,帮助做家务,形成习惯才能使宝宝独立、自信、有责任感、能自律,成为对社会有用之人。
6.阅读、书写等文化学习的敏感期 1岁内,宝宝爱看有图的故事书,边听故事,边用手指图,会指图回答故事中的问题,从而产生阅读的兴趣。 2岁宝宝在重复听故事的基础上,会背诵故事,能一面指图,一面背诵故事,从中认识故事中的若干汉字。 3-3岁半的宝宝在认字的基础上能开始自己阅读简单的故事书,得到表扬后,阅读的热情很高,认字也相应增多,随着动手能力的进步,也能练习书写。 3-6岁可以开始一些文化学习,养成爱读书、有求知欲望,甚至能操作电脑的现代化宝宝。 由于每个宝宝都是不同的,每个人都有独特的潜能和神经成熟的程序,不可能用同一根尺子去衡量所有孩子,例如宝宝不会数数,但会唱歌,就让他唱学数数的歌,很容易就学会数数。千万不要盯着缺点不放,天天让宝宝数数,练习自己所不感兴趣的项目,使宝宝产生厌烦,这就会事倍功半。如果在学习的敏感期内给宝宝安排有趣的游戏,在快乐的气氛中学到本领,就会事半功倍了。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婴儿敏感期,父母应该了解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