厌学现象的调查后的思考
厌学现象的调查与思考松原梦空间心理咨询室
考察一些厌学文献之后,发现当前厌学的一般研究对象是脱离学校主流文化的成绩差的学生,经常违反规定,或者犯有严重过错;把学习当作包袱;经常不能够完成基本学习任务;上课总是溜号;学习意志薄弱;自暴自弃,学习上长期不能够突破,结果导致后进生放弃学习。学习差的学生厌学表现明显,容易引起教师和家长的注意。因此普遍认为,厌学是学习成绩差的原因,成绩差的往往是厌学的人,而成绩优秀的学生往往不厌学。
其实,就厌学的定义来说,厌学是学生对学习的否定或消极的反应倾向,这里包括厌学情绪、厌学态度和厌学行为。那么在学习差的学生身上,厌学的这种三种表现可能都比较突出,尤其具有外显性质的厌学行为比较突出;而对于学习优秀的学生来说,他们同样有厌学的这三种表现,但是比较内隐,但这并不表明他们不厌学,只不过他们可能发展出了一套可以伪装自己的方式,或者在自我控制方面相对比较强。也就是,学习成绩好并不能说明学生心理的健康和对学习的热爱。
从精分的角度来说,学习成绩优秀和明显的厌学表现在某种程度上说都是为了吸引关注,获得重视。
在《心灵捕手》中的天才少年威尔,在《民兵葛二蛋》中的麦子,都是如此。这样的例子恐怕有很多,精神分析的大师阿德勒发展的自卑与超越的理论多是针对这样的对象的。
在当前厌学的研究中,也有少部分人关注到了这一点,通过与优秀学生的沟通交流,确认了成绩优秀的学生中也存在一定数量和程度的厌学情绪,有的是甚至内心极为抵制学习,但是为了好的前程和老师与家长的表扬与认可,压抑或控制住了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就厌学原因,普遍认为包括四种因素: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家庭因素和学生自身方面的原因。学校方面因素主要包括,1. 教师素质。厌学缘于厌师,一些老师教育方式简单粗暴,甚至有些心理极为异常的老师有虐待学生倾向。2. 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老师追求学生成绩,对优生热情,对差生歧视。3.课业负担过重。家庭因素方面主要是:1.家长对孩子学习的期望过高导致孩子力不从心。2.父母的全程陪读,甚至是监管,使孩子失去了其他的兴趣和自由。3.家庭气氛不和谐,严重影响了孩子的情绪。4. 家庭经济困难,使孩子无法专心学习。个人因素:1.学习能力不足导致总是受挫。2. 缺乏学习动力,不知道学习究竟有什么用。3.意志薄弱。4. 遭遇转学或升级等较大的环境改变后适应不良,严重影响情绪。社会因素主要包括1.现在的大学生,甚至研究生就业状况堪忧。2. 网络游戏、色情电影、快男快女等吸引。
针对厌学,有不少研究者提出了解决办法,比如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提出自由学习理论。他认为人生来就是对世界是好奇的,人都有积极向上的动机和能力。所以他认为,为孩子创造适宜的环境,每个人所具有的学习、发现、丰富知识与经验的潜能和愿望是能够释放出来的,这种心理倾向是值得也是可以信任的。他所说的适宜的条件,就是无条件地积极关注、非指导性的环境,给孩子以充分的自由和信任。
在米德提出的符号互动论体系中,心灵、自我与社会是其核心概念,三者间借助于符号(语言、姿势、表情等)不断进行互动,促成了彼此的形成、维持与改变。按照符号互动论的视角,社会学校家庭个体是一个有机的系统,社会的发展变化必然要对对学校家庭个体产生影响,学校与家庭则对个体产生更为直接的影响,个体同样以自己的言行情绪等对社会学校家庭产生不同的影响。针对厌学现象,那么需要考察在个体的眼中家庭是如何看待学习的以及这种看法对个体产生了什么影响;也需要考察在个体眼中学校这个大环境是如何看待学习的,尤其是对他有重要影响力的人,比如他喜欢的老师或他喜欢的同学等等;还要考察社会是如何看待学习的,这里也主要是对他有重要影响的人物对学习的看法;最后就是要考察,个体在学习过程的真实体验如何。这几种不同的因素其实就是几种不同的情境,在这种情境中,个体如何定义学习就决定了他对学习的态度。
小白一个 顶一下
好帖必须得顶起
天书奇谭,建议列为中文专业博士学位答辩翻译必考题目。
某日在去食堂的路上,听到一学弟向学妹表白:你能做我女朋友吗?学妹看了他一眼:不行。除非你搞到本校最帅学长的签名照。我悄悄拿出自己的彩色照片,签上自己名字,默默塞到学弟手里。
“我有一种预感,我要给跪了。”秦桧喃喃自语。
哥不说话,因为哥不想打破哥身上充斥着的宁静与祥和.
是爷们的娘们的都帮顶!大力支持 发发呆,回回帖,工作结束~ 看起来好像不错的样子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