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志红高考系列文章(2)
本帖最后由 梦空间 于 2013-4-21 08:42 编辑高十二、初九与压力
有的孩子高中上了十二年,也就是说,高三读了10年。这是我们的应试教育病态之处的登峰造极的展现。
就高中的这些知识,需要重复学10年才能掌握吗?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教授郑日昌的回答是,不需要!他认为,对于许多复读的孩子而言,他们在复读中需要解决的不是知识水平问题,而是心理问题。
这个心理问题,就是压力问题!
“我高七了,你高几?”这是百度“高考吧”一篇网文的题目。
本来,高中是三年,但我们流行复读,复读一年是高四,这名高中生已复读三年,但2006年高考仍未考上理想大学,他决定再复读一年,是高七。
在“高考吧”,他并不孤独,旁边就有一个帖子是“一名高八生的自白书”,说自己复读到高八,终于可以考上大专了。
然而,这个帖子不过是“抛砖引玉”,引出了许多复读的神话。一个回帖说,他同学的哥哥复读读到高十二,但人家后来读到了清华的博士后。也有惨的,一个回帖说,他同学的一个亲戚也是为了要考理想的大学而复读到高十二,最后累了就不再坚持了,而他上的这所大学他在高三时就能考上。
网络上的故事,不太可靠,但也有可靠的。
讲心堂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所创始人、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的教授郑日昌在接受采访时说,他知道一个高十二的例子,还知道一个高九的例子。高十二的学生目标不高,只是为了考上本科就可以了,但那个高九的孩子就心比天高,每次都是上了大学后觉得那所大学不好,于是退学复读,结果复读六年,最终如愿以偿考上了一所一流的重点大学。
只是,郑教授认为,这些孩子,复读这么多年,主要的功夫并不是花在学知识上,而是花在解决心理问题上。
郑教授说:“他们的知识水平,其实在高三或高四,最多高五就已打好了,后来的复读,并非是知识的查漏补缺,而是心理上的努力,主要是减压。”
复读两年后,她从初一开始读
这一点我深有体会。我没见过高七、高九甚至高十二的例子,但我读初中时有过一个初九的女同学。
我是河北农村长大的,那时,我们那里流行从初中考中专或师范,以尽快实现“鲤鱼跳龙门”,从农业户口转到城镇户口。当时的竞争非常激烈,我这个女同学学习一直非常努力,初三时只以几分之差没考上中专。她复读,但初四初五仍然以几分、十几分的差距没上中专线。这时,她对自己的整个知识基础产生了怀疑,居然选择从初一开始复读,但“初八”仍然以几分之差没有考上中专。
她再次复读,到了我们班。
和她一起复读的,仅我们学校就有200余人,一共8个毕业班,平均每个班有20~30名复读生插班进来。
说到这里,就要说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初二期末考试,我考了全年级55名(这时全是应届生)。初三第一次考试,我仍然考了全年级55名,但已是应届生中第一名。
当时,我对这一现象百思不得其解,我没觉得自己超常发挥,也没觉得我同班的优秀应届生对知识的掌握水平比我差,但为什么这一次忽然不如我了呢?想了半天,最后忽然明白,肯定是,以前比我成绩好的那54名应届生,都被这200余名复读生给吓坏了!
这也有道理,复读生比我们多学一年、两年甚至六年,基础知识应该比我们牢固,成绩应该比我们好……估计那些优秀的应届生,就是在做这种思考时,被吓坏了。
但我是那种对别人的存在不太在乎的人,而且父母从不给我施加压力,所以麻木帮了我一个大忙,让我成了前55名应届生中唯一没有被吓倒的学生。
成功的秘决只有一个:减压!
明白了这个道理之后,后来每逢考试,我都睡得比别人多,吃得比别人香,玩得比别人爽 顶顶更健康
大致看明白了,楼主的思维太过发散、太过跳跃了。楼主,加强集中精力叙述一件事情的能力。不要再发散了……
报告!别开枪,我就是路过来看看的。。。
十年生死两茫茫,恒源祥,羊羊羊。千里孤坟,洗衣用奇强。纵使相逢应不识,补维C,施尔康。
“孩子快出生了!怎么没有产钳!”在抗日战场为女兵接生的白求恩大夫满头大汗,助手刘明也十分捉计,“对了!用火钳!刘明!”
“你们都不等我老公搬完砖回来”孟姜女摸着眼泪如是说
看了一遍原文,不懂;又看了一遍原文,还是不懂。再看了一遍原文,实在不懂。最后看了一遍回帖,懂了我为什么不懂……于是我懂了,人有时候要学会放弃。
小白一个 顶一下
小手一点、一分到手~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