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17世纪的政治哲学家写到外部自由,而精神分析师促进内部自由。
2. 我们提倡自我认识,这是与情感融合,它促进了自主性。我们会培育爱、工作和游戏的能力;我们承担责任,而不是感到负担;我们可以被他人依赖,也可以依赖他人,而不会去督促他们。我们也提倡这样一种转化能力,使个体不再受困于生命中某些奇异的体验(那些一直萦绕于脑海的事件),而是可以把这些故事讲述成自己的生活史。
3. 我们研究了76个婴儿,从出生起就跟踪研究直到他们30岁。我们考察他们不同生活路径的源头,以及为什么对他们的影响较为深远。
4. 父母和家庭是最为重要的。大部分获得好的早期照顾的人发展较好,而大部分早期照顾有问题的孩子在后面的发展不够好。但是,有20%的人的发展会同早期照顾后产生的预期不一样:一些人生活不尽如人意,一些人比预期更好。
5. 除了父母的死亡,父母离异、父母严重的酒精或药物依赖也会导致孩子“丧失”父母。
6. 我们发现,那些经历过两种以上创伤的儿童在30岁后的生活会受到较为严重影响。也就是说,为了你的孩子,如果你离婚了,请努力活着且避免酒精药物依赖。
7. 保罗罗岑(Paul Roazen)——我们时代的学者,对柏拉图以来的政治哲学家对于人是什么、人如何发展做出了假设。但是,Roazen教导我们,从弗洛伊德以来,我们不仅要思考人是什么或发展的过程是怎样,还需要更多地了解我们的内部生活。因此,他做出了理性的假设,我们可以建构出培育内部生活和人类幸福的哲学。
8. 精神分析的本质是发展内在的自由,从某种程度上本书实现了一部分这样的目标——教导如何养育内在自由的孩子。
9. 再回到出生。婴儿的身体跟母亲永久地分开了,但情感依附还在。婴儿对母亲的情感依附,重要到跟空气和食物一样,生死攸关。随着婴儿慢慢长大,对母亲的情感依附次第减少。我们甚至可以说,成长的过程,就是情感上远离母亲的过程。(曾奇峰)
10. 我在临床中发现,在中国文化圈内,母亲跟孩子的关系有两点值得高度关注。一是孩子的成长速度远远高于母亲的预估,所以母亲对孩子的能力有相当大的贬低和成见。担心、指责、怀疑和失望,充斥着母亲跟孩子的关系中。经过投射性认同机制,孩子们为了维持与母亲的情感链接,避免分离、抛弃和被抛弃,需要把自己的方方面面都弄得一塌糊涂,才对得起母亲潜意识的“希望”,也才能够继续跟母亲“在一起”。以如此惨烈的方式爱母亲,实在令人唏嘘不已。另一个值得关注的是,母亲为了做母亲,在人格上准备不足,具体的表现之一就是缺乏信任能力、缺乏信任孩子的能力。孩子是否值得被信任,就跟大地和天空是否值得被信任是同样的事情:一个普通人,绝不会走在大街上就随时担心天塌地陷,但是,一个刚刚在地震中逃生的人,却会觉得任何地面都有危险,我们知道,这是因为他们暂时地“病了”。(曾奇峰)
11. 随时觉得孩子会出安全问题、会人际关系应对不良或者会能力不够的母亲,其实也“病了”,而且可能一直都“病着”。她们的“病”就是把自己内心的不安全感和无助感,经过伪装后变成孩子现实层面的不安全和需要帮助的,所以她需要过度警觉才能保护孩子。同样经过投射性认同机制,孩子为了“讨好”和爱母亲,就把自己置于危难之中,这个危难可以是生命或健康的安全,也可以是人际之间的冲突。说到底,母亲认为孩子不值得信任本身,也是因为爱孩子,是那种不忍看到孩子远走高飞离开自己的爱。可惜这是不那么健康的爱:在父母跟孩子的交往中,健康的爱应该是父母能够承受孩子被孩子“抛弃”。(曾奇峰)
12. 无数的经验和研究证明,父母与孩子,尤其是母亲与孩子的关系,制造了孩子最核心的人格。(曾奇峰)
13.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精神分析是一门让一个人识别自己针对自己的阴谋、看清自己对自己设置的陷阱的学问。(曾奇峰)
14. 布洛迪对母婴互动的观察,是精神分析方法学上重要变革的一个典型代表。
15. 弗洛伊德开创“内省”的方法,通过口误、梦,以及神经症症状,从意识看到潜意识,让我们看到一个深邃的心灵宇宙,但弗洛伊德只能以重构法从承认的分析治疗中推论儿童的心理发展,又以此推论来解释人格的发展与症状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陷入了循环论证,而以安娜弗洛伊德、斯皮茨、玛勒等儿童精神分析学家使用观察法进行的前瞻性研究,可以说为精神分析提供了至关重要的科学立足点。(吴和鸣)
16. 我的问题是,我们不是简单地需要被告之应该怎么做,而是要了解,我们本可以有的专注是如何被打断、被侵扰的?(吴和鸣)
17. 我们必须睁大眼睛仔细查找答案,考虑所有的可能性。
18. 在实际的生活中,父母面对孩子时,应该致力于完整地看。完整地看,最基本的要求,又是最难做到的。因为朝夕相处,对父母而言,很容易出现视而不见、熟视无睹的“看”;对孩子而言,好像父母是天下最有成见的人,“看”死了自己,总盯着某些部分如成绩、行为习惯不放,真是憋屈死了。(吴和鸣)
19. 这些结论太重要了,值得在此引述,反复阅读:1)父母的镇定,善于反省,专注——把孩子当人看;2)父母两情相悦,感情深厚身于彼此爱慕;3)母亲温柔、慈爱、热情并富有同情心——或者说,他能够感受到孩子的感受;4)父母为孩子积极的能力(自信/进取)感到骄傲。正如一个母亲在孩子哭时表现的那样:“她清楚地表达了她的情感”;5)父母为孩子的创造性和独立性感到喜悦;6)父母强调纪律而非惩罚。“纪律”与“学徒|的拉丁词根相同,这表明父母应该为孩子做出榜样,孩子追随父母生活的脚步;7)至少在最早几年,父母应该密切关注并参与孩子的生活。(吴和鸣)
20. 参加心理治疗课程的学员有很多都已经做了父母,当他们学习到诸如客体关系这样的一些内容时,经常会感慨地说,要是早几年懂得这些知识,他们的孩子就不会是今天的这个样子。这当中有年轻的父母、他们的孩子或刚出生,或者正处在学龄前期的某个阶段,如何采取适当的养育方式让子的心理得以健康成长成为十分关注的话题。另一些较为年长的父母,他们的孩子正在念高中或大学,或者已经工作,有了自己的家庭,但父母和孩子之间仍然存在某些冲突,或者孩子本身就有某种心理障碍,他们试图寻求心理治疗的帮助来解决这些困扰。(李小龙)
21. 我们知道,婴儿出生后在心理上最首要的环节就是对母亲的依附,凭借母亲提供的关注、爱抚和回应,婴儿逐渐形成了最初的安全感和信任感,为后来的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李小龙)
22. 书中举了一个例子,那是一个患有自闭症的3岁女孩,名叫琼,作者马西为了找到治疗的切入点,从琼的父母那里要来了她早年生活的家庭录像,反复观看之后他在其中发现了一个细节:当琼四个月大的时候,母亲把她抱在肩膀上,她们道德目光跨越过操场看向正在拍摄的父亲。母亲用鼻子蹭着琼,孩子开始流口水并微笑,然后将目光转向母亲。就在同一瞬间母亲却转向了别处,她们的眼神不曾相遇,孩子脸上的笑容消失了,目光变得呆滞,脸上没有了表情。类似的事件发生了多次。当然不能说这是造成琼的自闭症的唯一原因,但这类微观层面的眼神的错失肯定会给孩子投下阴影,孩子会因为无法感受到与母亲的情感联结而陷入沮丧之中。如此一点一点地积累下来,就有可能造成孩子以后某种严重的心理障碍。(李小龙)
23. 在《情感依附》一书里,接受访谈的有一位叫尼古拉斯的中年男人,他有良好的生活适应能力,事业上也成功,他在访谈中讲到一段童年的记忆:我最早的记忆是我们去广场玩儿,广场离我们曾经住过的地方不愿。滑梯、沙箱和别的孩子都很有趣,但那天我找不见母亲了,惊慌失措。那一定是我大约三岁的时候。我转来转去,四处寻找她,越来越害怕,然后我突然看见了她,那个瞬间我有一种巨大的如释重负的感觉。接着她把我抱起来,拥抱我,整件事就结束了。可以想象,如果尼古拉斯在那一刻见不到母亲,他就会一直被巨大的恐惧包围着,如果母亲对尼古拉斯内心这种强烈的恐惧完全没有觉察,或者漠然视之,这种恐惧就可能作为内心的一种核心情感延续下来,影响到他对知识的探索以及后来人际关系的发展。(李小龙)
24. 《情感依附》一书观察了一组患有多动症的儿童家庭,发现这些孩子的父母呈现出十三个特征,其中一个是“倾向于把情感投射在孩子身上“。意思是说,父母在和孩子的交流中不是尽力理解孩子的内心,而是用自己的情感去代替孩子的情感,使孩子实际上处在被忽视的状态中。这使我想起了一个来访者在治疗室里对我讲到他的一个童年回忆:母亲总是喜欢给我削梨,每次削之前她会问我吃不吃,我说不想吃,但她根本不理,还是给我削,然后看着我一直把梨吃完。有时因为我要赶着去上学,我吃了一半就出门,到外面把剩下的一半扔了。但母亲会在阳台上看着,她看到我把梨扔了,下午放学回来就会狠狠地训斥我。(李小龙)
25. 前面说到《情感依附》中的受访者塔蒂亚娜,在她小时候,母亲总喜欢准备一些橘子给她们吃,但塔蒂亚娜不喜欢吃橘子,她就把它们藏到橱柜后面,当母亲打扫房间发现那些烂橘子时,知道是她干的,就对她说:“我相信你,如果你真的不爱吃橘子,我们需要讨论一下,看看我们做些什么。你把东西扔到橱柜后面,完全没对我说谎,但从另外的角度来看,这也是说谎,因为你在隐藏,我们应该总能讨论事情,即使我们意见不一致。我可以请你吃橘子,你也可以不喜欢吃,但很多时候,你不得不做你不喜欢的事情,那些对你有好处的事情。我不是说做对你有害的事情,而是对你有益的事情。”作者认为,塔蒂亚娜的母亲给予女儿的是讨论分歧的选择而不是破坏性的、毫不动摇地刻板,她的坚定为塔蒂亚娜设定了价值观、期望、极限及控制的框架。(李小龙)
26. 我们的方法很简单。阅读被试未来的生活史之前,我观看并评估录像带中的76位受访者,亨利也观看并做了总结。当两人都完成上述工作以后,我们对笔记做了对比。我对被试童年的重现建构经受了预期所做观察的检验并因回顾性记录而更加丰富。我们也比较了我们的评估者间信度。我的另外一个同事——埃里克黑塞,独立评估了有关依附的访谈部分。然后,我们这些生活经历分类并着手撰写此书。
27. 弗洛伊德(1932)建议,最好用两种方法了解我们如何构建内心世界:对发展的前瞻性观察和对生命历程的回溯性叙述。
28. 在我们的努力中,不论对于受访者还是读者,我们的任务和责任,都是在观察孩子内心世界的演变时,心存敬畏。通过这样的方式,30年的故事就不仅仅是在一个个体生命中存活一次然后被忘记,而是可以再次进化为更持久的故事,被其他人记住、阅读和回忆,并丰富他们的生活和理解。
29. 作为学生,我们往往有一种错觉,我们知道的比我们做的多,这给了我冒险的勇气,让我在很长的时间里没有半途而废。
30. 我花了很多年才学会如何真正地倾听病人并与他们交谈。为此我不得不忘却大部分专业术语和食谱类的东西,以及早期学到的那些循序渐进的方法和技巧。尽管训练使我感觉到能自如地控制临床情况,但是事实上这也成为我和病人间的拐棍和障碍。
|
|
|
|
|